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官方网站激活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书写古籍出版“两创”新篇

2025-09-18

  金年会,金年会官网,金年会平台,金年会登录,金年会网址,金年会网站,金年会官方网站,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数字站,金年会app,金年会电子娱乐,金年会体育赛事,今年会体育,金年会最新网址入口,金年会靠谱吗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金年会官方网站激活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书写古籍出版“两创”新篇

  三是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强对重点常销书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开发。以《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发掘五十周年纪念本)》为例,这是纪念长沙马王堆汉墓完成发掘50周年的特装本,此次推出“纪念本”,是书局对既有版权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开发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套书收纳了《老子今注今译》《帛书老子校注》两种重印书,市场定价为388元/套,售价比原来的定价高出1倍多,首印1万套22天售罄,重印5000册,入库前已被全部预订;重印入库当天即发三印,目前已经第四印。图书之外另有文创大礼包,包括中华书局总编辑亲笔信(复制品)、四枚黄铜书签、报道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消息的老报纸(复制品)以及收藏卡等,用最好的形式展示了最好的内容。将两种或几种书整合在一起,并予以美好设计,是中华书局接下来重新打造经典读物的重要尝试方向。编辑除了要重新校订古籍内容,完成“学术校定”外,还要在形式上下功夫,让旧书换新颜。

  数字项目矩阵建设。2014年,我社成立了独立的数字出版部门,2020年被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联合授予“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习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社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先后依托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影像丝路》《唐墓壁画全集·陕西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陕西金文集成》《中国蜀道》等分别打造“‘丝路文化’应用交互平台”“青铜文化知识服务平台”等6种数字出版项目,这些项目分别获国家或省部级文化产业资助。近日,“5G丝路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还入选2025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重点项目。

  专题数据库体系搭建。另一方面,我社立足古籍专业领域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碎片化标引,进一步做好知识关联和体系化展示,打造了一系列“小而美、专而精”的专题数据库。其中,依托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元稹研究文集·新编元稹集》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图书《关学经典集成》等3种经典文献类图书资源,分别打造了《元稹研究专题数据库》《关学经典数据库》等,走出了一条精品出版带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出版融合创新发展道路。目前,还与中华书局及其古联公司合作,联合多种古籍数据库壮大古籍数据规模。

  此外,还有AR、XR技术的应用。可用AR眼镜观赏的《三秦瑰宝》立体书,尝试为读者提供超越纸质书的沉浸式体验。该书还有特装书版本,采用宣纸线装、四色印刷,荣获美国印制大奖最高奖项“班尼奖”。近日,我社还在开发“唐图秘境·国宝壁画”XR数字活化融合出版项目,该项目以《唐墓壁画全集·陕西卷》为依托,以该书收录的迄今为止陕西境内已修复并可以公开发表的唐墓壁画为内容支撑,采用大空间定位、多模态感知以及1:1数字化复刻等先进技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互动等方式,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唐代壁画的艺术魅力。

  作为地方专业古籍社,广陵书社通过20余年历史积累,形成了明清文献整理、经学文献整理、闽海文献整理、江苏地方文献出版等重点内容生产板块。近些年,通过加强与知名高校学术界的互动合作,将细分专业门类作为新拓展方向,储备特色选题,精耕细作高水平古籍整理项目,注重项目的体例创新,求同存异,从差异处求创新点,逐渐形成特色、发挥优势。如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礼堂王锷教授团队合作的《礼记注疏长编》整理项目等,已经整理出版420余万字,将继续推出延续性项目成果,预计全部完成将达3000万字。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团队合作,精心策划并实施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江苏文化精髓与精神标识研究”成果、“江苏文脉工程精华编研究”项目成果《江苏历代文选》(全15册),从现存经史子集、方志以及名人信札、家族文献、金石碑刻中遴选脍炙人口、兼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佳作,既能展示江苏优秀文学文本的精华,同时也可以揭示江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刻影响。

  锚定资助方向,激活古籍价值,赋能地方文化建设。通过多年的申报体会,我社认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的重点方向是资助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古籍整理文献成果,资助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项目。地方文化建设正日益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支点。特别是最新颁布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提出城市文脉赓续的重大命题以及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要求,古籍作为地方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地域文明的基因密码。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不仅是对文献的保护,更可以通过现代化阐释(如数字化转化、跨学科整合)等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为地方文化建设及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广陵书社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继承扬州雕版印刷的传统,利用旧藏丰富的古籍版片资源,宣纸手工刷印,对传统雕版印刷典籍继承与创新,有效实现非遗雕版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一是利用藏版优势,精选名刻,刷印出版“中国雕版精品丛书”,诸如《杜陵诗史》《李翰林集》等;二是传承非遗雕版文化,或影刻善本或新雕版刻,编辑出版“扬州雕版印刷丛书”,如《影宋刻本东坡集》《陶渊明诗集》;三是活化利用雕版文物资源,挖掘地方文脉传承精品项目,出版如旧版刷印“峭帆楼丛书”、《吴地记》、《越绝书》等雕版线装图书,深挖地方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以特色的雕版印刷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赓续文脉传承的重大文献价值。

  近年来,古籍特装书市场火热,我社的特装书以古籍线装为主,市场份额较大的一套是以开本小、定价低、品种多、质量高而享誉的排印线装书“文华丛书”。内容多为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经典唐诗宋词,注重精选版本,精心编校,确保质量。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控制定价,自面市以来,反复重印再版,单品种最高销量达10余万册。这套丛书因为装帧精致传统,经常出现在各类古装影视剧中作为古籍道具,作为古籍周边产品标识明显,受众面广,在更广范围内传播了古籍经典。

  拓宽古籍传播与发展边界。从202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中不难看出,古籍数字化已经成为主管部门重视的大趋势。在古籍数字化上,我社目前已加入中华书局古联公司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实现纸质图书与数字出版的有机融合。在利用AI技术辅助古籍整理、古籍出版等方面,尝试利用人工智能,为加强地方旧志资源深度整理提供3D扫描、内容文字识别、编辑审核的整理出版的数字化技术支持,进而为纸质图书出版奠定文献基础,让古籍“活”在当下。

  深耕垂直领域,强化专业品牌影响力。坚持细分领域垂直深耕,推动专业子品牌建设。20余载倾力打造的常销品牌《中国禅宗典籍丛刊》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先后入选《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等,丛书销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禅宗类图书细分市场第1位。围绕唐诗泰斗刘学锴“唐诗研究”子品牌,出版新品《刘学锴讲温庭筠》,累计出版8个品种,实现10余次重印。始终坚持聚焦优质资源,出版考古、历史等领域著名学者学术随笔集“玄鸟文丛”;策划推出文学领域权威学者学术随笔丛书“大家谈”,让考古、历史、文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大众化”,兼顾专业性与传播力。

  立足数字开发,构建重点出版项目数据库。聚焦专业数据库建设,依托所承担的河南省新时代古籍整理标志性重大出版工程《中原文库》,首批图书《玄奘全集》的出版,同步规划“专业数据库建设+海内外传播营销”的融合方案。6月,著名学者李雪涛在美国《出版人周刊》发表署名文章高度评价《玄奘全集》,并推介数据库。在今年BIBF期间举办的出版融合发展国际化论坛上,我围绕《玄奘全集》融合出版与国际传播作了主题演讲。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公司签署数据库代理协议,致力实现《玄奘全集》从纸端走到云端,自中原迈向世界。同时,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孵化器”“蓄水池”的作用,持续推进《中原文献总目提要》等《中原文库》二期项目,夯实中原文化的学术基础。

  推动融合出版,实现轻量化、国际化传播。充分发挥《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类图书的“头雁”带动作用,《中华文脉》是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导、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大型全媒体出版项目,也是我社将厚重学术资源进行“轻量化、趣味化”转型的积极尝试。聚焦重点项目的融合升级,重点推出“中华文脉”丛书融合出版产品《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制作上线相关音频、动画、文创产品。与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顶端新闻联合,围绕图书打造国际传播项目,制作双语动画视频,借助iHenan等海外传播矩阵,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2025年3月以来,中国驻希腊、加拿大大使馆和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馆,中国驻蒙古国、比利时大使纷纷点赞转发中英双语视频,图书迅速重印。

  聚焦经典IP,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2023年以来,我社围绕《山海经》《西游记》等经典神话IP,持续推动“典籍里的神话”融合出版子品牌建设,并通过AR、VR、MR等数字技术赋能,构建集“山海XR数字展陈、研学课程沉浸体验、山海IP文创消费、创新阅读”于一体的一站式体验空间。从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伦敦书展,到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央视、新华社、中国日报、CGTN等主流媒体多次聚焦报道我社的沉浸式活动。其中,《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沉浸式体验在2024年伦敦书展上被CGTN评价为“2024伦敦书展中国展区最受欢迎活动”。《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图书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入选2024年度“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版权输出典型案例。2025年,《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 第一部》出版仅1个月,即实现阿拉伯语版权签约。

  垂直布局文旅研学。以《山海经・南山经》为蓝本的“山海历奇:南山经寻奇”场景化课程,将书中山河、植被、异兽等元素悉数转化为游戏线索,将原本晦涩的古籍知识,转化成为触手可及的冒险旅程。依托“社店联合”新模式,课程自2025年6月在汤阴县新华书店首秀后,迅速推广至河南省内外48家新华书店门店。其桌游轻量版在上海书展期间,被上图书店一次性订购40套,通过“知识场景化、学习游戏化、体验沉浸化”,成功实现从兴趣激发到认知深化的闭环。

  学苑出版社202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共入选2项,分别为《傅惜华藏曲艺史料丛刊(子弟书卷)》《安徽医籍考》。学苑出版社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管主办的出版社,自1987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中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与传播为核心发展方向。至今,社内逐步形成了聚焦非遗民间文化的出版特色,重点覆盖传统医药、戏曲、曲艺、非遗民俗、文博考古等领域,在古籍整理出版领域积累了30余年的经验,成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力量。

  我社除古籍出版业务专设的历史古籍编辑室外,戏曲编辑室、医药卫生编辑室、文化交流编辑室、九三图书编辑室等多部门都会发展对应领域的古籍整理出版,在深厚的学科专业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专题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经验,出版了诸如《会校会注会评会图〈西厢记〉》《日本藏中医珍本丛刊》《清朝治理西藏法规文献汇编》等专题古籍文献图书。30多年来,不追求畅销热点,而是一直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和传播普及。

  在我看来,古籍出版大众化,特装书是其中的发展方向之一,更是传统古籍出版通往数字化转型的生命力体现。网络平台可以轻松获取知识,纸质出版物在未来想要持续存在就必须增加其收藏性、艺术性、体验感。这是阅读功能细化的体现,更是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转型路上“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选择。我们会根据书籍的内容定位与使用场景选择装帧形式,若以原始资料搜集保存和利用为目标,则采用普通精装,注重实用性;若兼具研究价值与典藏需求,则会采用特装形式,如《本草图经辑校本》采用函套线装,《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明崇祯彩绘江防海防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明万历彩绘福建海防图》因原始文献图幅较长,则采取卷轴装和经折装形式;而点校整理带有普及属性的《会校会注会评会图〈西厢记〉》则做成五册函套的布面精装,兼顾阅读与收藏,印刷发行了近千套。然而,古籍特装书只是传统古籍出版形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讲,数字古籍出版形态肯定比传统纸质出版形态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使用更方便。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必须要利用现代技术。我社的数字化建设起步于2008年前后,基于我社古籍整理出版的特点,结合前沿数字技术探索以出版社特色为出版内容方向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在传统戏曲、传统中医药两个特色出版方向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综合研判现有古籍整理出版资源类型及体量,我社并未专设古籍数据库,而是将相关方向的古籍内容项目纳入专题出版资源库中。目前,传统戏曲方向的古籍数字化资源已归入戏曲专题数据库项目“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资源总库”,中医药古籍数字化资源已归入医药专题数据库项目“学苑中医药数字内容运营服务平台”,子项目“问道伤寒”开发专题库服务整合了历代对《伤寒论》的解读文献,为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支持。

  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社在选题上打造了多个特色出版板块。在敦煌学出版领域,出版了《三升斋续笔》《走进敦煌》《敦煌学随笔》《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续编》等。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领导和支持下,于2024年9月成立全国首个“敦煌学出版中心”。中心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为依托,汇聚海内外一流的敦煌学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和学术内涵,出版传播敦煌学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推动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敦煌学及相关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力争把中心打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敦煌学学术交流传播重要平台。在今年上海书展上推出了“新时代敦煌学研究丛书”第一辑(5种)、《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续编》。

  2024年4月12日,我社推出“宋刻大系”首部成果——仿真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残本《金石录》,全网各大平台同步首发,甫一上架,便引来读者争相抢购,仅18小时,限量编号300部即宣告售罄。目前在二手书市场已经全部溢价多倍,足见该书之精美,读者之宝爱。后续特别推出平价精装本,精选纸张、专业调色,首创影印古籍的印章释文表,将全书300方珍稀印章释文编排,附以原大彩图,极具研究参考价值。精装本《金石录》首印1500册,72小时内被一抢而空,后续已加印2次,销量2100册。

  从市场表现来看,古籍作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品类,具有限量发行、特殊装帧、高收藏性等特征,古籍特装书有成为趋势的迹象。最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优质内容,选择具有经典性、典藏属性的古籍版本进行特装版制作,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做装帧形式的增值;同时创新装帧设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特殊的工艺和材料,如鎏金刷边、激光雕刻、立体封面等,提升古籍的视觉效果和质感;策划开发衍生产品,以古籍中的文化元素为灵感,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文具、饰品、生活用品等,拓展古籍的文化影响力。

  AI技术的兴起也为古籍整理与出版带来了新机遇,在古籍整理方面,以市面上的“识典古籍”古籍在线阅读平台为例,能对古籍图片中的人名、地名、书名、时间和职官等进行自动标记,还会用不同颜色标记出不确定的字,便于用户定位修改,大大提高了文字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自动标点功能,为古籍整理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古籍出版方面,利用AI技术、大模型抓取图书馆馆藏、市场需求及二手书交易信息,可助力和优化图书选题策划。数字化检索平台的出现,可通过全文检索和统计,让用户快速获取所需条目,使类书成为新技术条件下的“百科全书”。

  辽海出版社作为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辽宁省专业古籍出版单位,始终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出版,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传世精品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出版社推出了《辽海丛书》《新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一系列学界评价高、专业影响大的优秀图书,近百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等出版工程,数十次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重大奖项。

  立足国家立项,推出古籍精品。辽海出版社发挥出版特色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等国家级出版工程的重点方向策划古籍整理类选题。在策划与实施此类项目时,始终紧扣四大方向。一是强调“内容优先”,优选具有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和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选题,如《八旗名人信札辑释》辑录清代纳兰性德、曹寅等400余位八旗名人的3800余通信札,所收信札绝大部分为首次整理出版。二是注重“原创性与稀缺性”,聚焦尚未开发或版本独特的文献资源,如《〈聊斋志异〉手稿辑校》是在辽宁省图书馆所藏传世孤本的蒲松龄《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基础上,对《聊斋志异》手稿的辑佚与点校,力图恢复蒲松龄手稿全貌。三是坚持“学术为基”,力求在整理方法上有所创新,在整理成果上取得突破。如《翰苑群书新辑校证》选择最善之底本,搜集海内外存世版本,全面校理,补辑久佚的3种著作,增补4种重要唐宋翰学著作,形成一部更为完整、精要的唐宋翰学文献新丛书。四是坚持对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如《唐五代人著述汇考》萃唐五代著述于一编,在《书·艺文志》基础上,补辑唐五代著述7234种。

  适合时代所需,整理古籍经典。辽海出版社也在积极探索经典古籍的时代化、大众化传播。2025年,辽海出版社推出《新时代万有文库》首批25种,并亮相于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海书展等大型展会。这套丛书选取传世文献中最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根脉性的典籍,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刘跃进担任主编,汇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学者,对经典的精善古本进行整理、校勘。同时,更力求满足新时代读者的新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充满新意、用足心意。《文库》首创“一典多版本”和“一版三形式”的出版形式,即精选2~3个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版本,提供白文本、古注本和今注本3种出版形式,在装帧设计上融入现代审美风格,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等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成为2025年古籍出版领域现象级的新书品牌。

  辽海出版社自建社以来始终关注东北特别是辽宁地域文献的发掘整理,先后出版了《辽海丛书》《奉天通志》等重要文献。自2013年起,又从抢救、发掘、梳理辽宁地域文脉入手,开发了“八旗文献整理与研究”和“东北流人文献整理与研究”两大产品线年,已出版《八旗文献集成》(一至四辑)、《清代东北流人文献集成》(一至四辑)等10余种图书,合计130余册、8000余万字。其中,《八旗文献集成》(一至四辑)等9个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第一辑)等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8-2025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金年会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